精准脱贫】我校驻兴业县牟村“第一书记”陈赋光:想方设法为牟村贫困户找路子
时间:2020-07-20 作者:管理员 来源:乡村振兴 点击:4360
今年6月,我校挂榜食府旁出现了一块显眼的招牌,上面写着“扶贫村西瓜义卖”。
原来,玉林市兴业县贫困村牟村今年西瓜喜获丰收,却遭遇销路难题。得知这一情况,我校及时伸出援手,将该村的西瓜引进学校销售,帮助贫困户渡过难关。而促成这一举措的关键人,正是我校驻牟村“第一书记”陈赋光。
陈赋光,我校党委组织部副部长,2015年10月来到牟村参加扶贫工作,任该村“第一书记”。工作期间,尽责尽职,想方设法为发展牟村经济找路子,只求帮助贫困户尽早脱贫致富。
为扶贫工作注入新力量
“当时,根据自治区统一部署,我校要选派六名同志到贫困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,我认为这是一个回报社会、历练自己的机会,就想去试试。”陈赋光说。尽管之前没有任何农村工作经验,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地向学校提交了申请,并获得了批准。
陈赋光被安排到牟村开展扶贫工作,初来乍到,映入眼帘的是落后的村貌,村委没有会议室,基础设施不完善,开会、发文件等基本工作都无法正常开展。于是,陈赋光积极与政府、学校联系沟通,申请扶持资金,在村委会建立村民一站式服务大厅和会议室。“现在村委会有了会议室,大家可以集中在一起开会讨论工作;办证大厅让村民们办事更有秩序,效率更高了。”陈赋光说。
入户走访、逐户调查、因何致贫、如何脱贫……陈赋光的笔记本记得满满当当。“牟村下辖两个自然村,共1015户,其中贫困户85户共307人,要掌握每一户的家庭情况,才能更好地精准扶贫。”每天清晨,陈赋光与村干部们逐户走访了解情况。刚开始,贫困户的认定因为涉及农户的自身利益,各家各户的村民迫切要求获得贫困户的资格,开展工作常常遭遇困难。面对种种情况,陈赋光都会耐心地向村民讲解国家认定贫困户的相关标准和政策。此外,他还通过贴横幅、组织我校大学生志愿者下村进行政策解说等方式,让村民更直观地了解国家扶贫政策。
每每谈起村里贫困户的情况,陈赋光都如数家珍般详细道来。他说,现在对每个贫困户的基本情况都已了然于心,而越是多地了解贫困户的情况,越希望为他们多做些脱贫致富的实事。
带领村民修脱贫致富路
在陈赋光来牟村之前,村里通向附近村镇的道路都是土道,遇上刮大风,就会尘土飞扬;下雨时,便坑坑洼洼,满地泥水,寸步难行,交通非常不便。
陈赋光深知“要想富,先修路”的道理。他了解到上级扶贫部门有针对基础设施的专项资金后,立即向上级请求申请修路资金。资金补贴到位,他也丝毫不敢松懈,每个项目的落实、检查,每一笔资金的投向、利用,都一一跟进。陈赋光坦言:“修路时最大的支持就是村民对我们工作的信任,在征地问题上几乎没有遇到村民的抵触。”
如今的牟村,硬化的路面已经通往附近龙安镇、仁东镇、大平山镇。道路修了,村容村貌焕然一新,“以前我们牟村的路是‘泥土路’,现在是‘水泥路’了,出去赶集办事方便多了。”牟村村民兴奋地说。
精准扶贫发展特色产业
路修好了,但如何利用起来发展经济呢?在镇政府的支持下,陈赋光引进了两家大型农业公司来牟村发展投资。两家公司以每亩500元的高价格租用牟村的几百亩荒山荒坡,每五年还递增100元每亩。村民在获取土地租金同时,也将获得大量在家门口就业的工作岗位。同时,经过群策群力,收回了村子一片46亩的集体土地承包权,该地块原来每年只收入500元租金。经过努力,陈赋光争取到上级拨付产业发展资金100.61万元,以资金入股,固定分红的形式投资到来牟村发展投资的农业公司中,共同发展生猪产业。“现在土地租金和入股分红,村里面每年能收入10万元以上,而原来村里每年的收入只有1000元。这些收入一部分归集体所有,一部分会按人口分给贫困户。”陈赋光说。
牟村有种植西瓜的历史,村民们具备丰富种植经验和熟练种植技术,只是由于交通不便利和销售渠道窄等原因,这个优势渐渐被遗忘。看到村里一片300亩的坡地,陈赋光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:“为何不组织村民成立合作社发展西瓜产业?”说干就干,陈赋光联系村干部,组织成立了以西瓜种植为主的农民合作社,并引进台湾品种“黑美人一号”,采用不施化肥、不打农药、不加生长剂的方式进行种植。
如今,300亩西瓜喜获丰收,瓜农们辛勤劳作本应得到回报,可是西瓜刚上市就面临卖不出去的困境,陈赋光看着很心痛。于是,他决定联系学校,将西瓜引入东区校园,设立售卖点,大学生志愿者们也自愿加入了义卖西瓜的行列。陈赋光还在自己的朋友圈里为西瓜打起了广告,一些朋友看到后纷纷自驾前往牟村采摘。
一年多驻村时间虽然不长,但陈赋光已成为牟村的一员,牟村就是他的家。经过精心的改造,改善村委会条件、修筑道路、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……如今牟村人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,村民的幸福指数正在攀升。陈赋光表示,脱贫致富不是一件轻松的事,带着第一书记的“第一担当”,他将带领村民努力发展属于自己的产业,帮助村民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。